孩子得了感冒应及早治疗,治疗中还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治疗误区。下面我们一起让儿科专家来看儿童感冒治疗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:
误区一:多吃维生素可以预防感冒
不要以为孩子吃了维生素百益无害,是药三分毒,不合理服用维生素,不但无益,反而有害。维生素D吃多了会中毒,出现厌食、发热、烦躁、哭闹,甚至肾脏损害;大量服用维生素C会引起腹痛、腹泻,甚至酸中毒。
误区二:感冒就用抗生素
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。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,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。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。事实上,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,一般来说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特效药,只需要对症治疗,而不宜使用抗生素。不少家长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,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,同时加一点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。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治疗作用的,既是浪费也是滥用。
误区三:有痰声就要拍背排痰
呼吸系统包括鼻腔、喉咙、气管及支气管,还有肺脏,产生痰的位置可以在上述任何一处。当听到幼儿呼吸声有痰时,应先自行判断或请医师协助了解,究竟有痰位置在“上面”,即喉咙以上,还是在“下面”,即气管或肺部。若为前者,便不必要拍背拍痰,反而需要认真清除鼻腔或喉咙分泌物才是;当然,若确实有气管内痰声,则需要拍背排痰。
误区四:注射“丙种球蛋白”可预防感冒
孩子经常感冒,让父母很着急,听人说这是抵抗力低的缘故,打点“丙种球蛋白”就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。
“丙种球蛋白”是来源于血浆提炼的生物制剂,以目前的技术还是存在被污染的危险,不是100%安全。再则,它只对特异性免疫功能不足的其中一种球蛋白缺乏起作用。可见其提高免疫功能的能力是很有限,更不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。
误区五:有咳嗽就要吃止咳药
对人体而言,咳嗽是一种生理性反射,当呼吸道受到异物吸入或浸润发炎的刺激,便将此讯息上传至大脑中延髓的咳嗽中枢,引起激烈的反射运动,目的在于将气管内异物排出,因此会猛烈咳嗽,自喉咙深处把空气排出,同时一并将异物喷出。
咳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,对人体是有益的,不应盲目因此止咳,而应该先找到咳嗽的诱因,并祛除之,再行止咳。
周江堡 宏仁儿科专家
国家三级教授,全国医学专家,宏仁医疗特聘专家;诊治儿科呼吸、消化、感染性疾病,尤其擅长于小儿神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,包括儿童癫痫,脑性瘫痪,智力低下,多动症,脑发育障碍及儿童学习困难等疾病,对小儿脑电图有较深的研究。擅长:诊治儿科呼吸、消化、感染性疾病,小儿神经性疾病等疾病。
儿科专家提醒:
能引起感冒的病毒类型很多,目前尚无特效药或疫苗,但是对于流行性感冒,有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和相应病毒类型的疫苗可供选择使用。
日常生活中,让孩子养成勤洗手、讲卫生、不挑食、多运动的好习惯、避免和已患感冒的病人密切接触,避免忽冷忽热,这样可大大降低孩子感冒的风险。
版权所有:重庆瑞康宏仁医疗 渝ICP备17013406号-1 渝公网安备50011902000255号 技术支持:派臣科技
重庆宏仁一医院网站界面设计及程序设计,均已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及著作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,重庆宏仁一医院对此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。